淮南谢家集:监督护“托管” 振兴进行时

时间:2023-04-10    来源:区纪委党风室   作者:谢家集区纪委   阅读次数:1379  
     打印

“目前全区已‘托管’土地3.19万亩,杨公镇前瓦村的‘前瓦模式’不仅获得了群众和上级领导的肯定,也多次被安徽日报、中安在线等主流媒体报道”这是区纪委监委开展农业生产“大托管”专项监督检查时的场景。

近年来,区纪委监委聚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田规模化、经营统一化、耕作机械化、服务精准化转变,有力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紧盯一个“责”字,压紧压实责任。按照“区指导、乡镇实施、村落实”原则,压实区农业农村水利局统筹指导和相关乡镇党委具体推进等工作责任督促相关乡镇及时抽调人员成立工作专班,驻村开展土地托管摸排工作合理制定土地流转方案;推动村党组织引导党员勇作表率,带头参与“大托管”,向农户宣传“大托管”的好处,算好“明白账”,让群众吃下“安心丸”,为土地托管蓄势赋能,做到“任务明、责任清、有人管”。

把握一个“控”字,做好风险防控。针对土地托管工作,乡镇纪委对村支“两委”土地托管政策的明白率、群众知晓率、各村实际报名情况进行督导。积极配合乡镇党委政府通过查看经营主体是否具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农业机械设备和种植技术、是否具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经验等方式,遴选出一批如国企北大荒农服集团等知名企业作为托管经营主体同时要求服务方必须购买大托管政策配套保险,保证在遇到灾情时赔付款可以基本覆盖生产成本和土地租金,最大程度降低托管后经营风险。

突出一个“增”字,托管效益显著。聚焦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益开展督查,确保土地托管工作平稳有序。“大托管”以来,粮食产量与周边农户自种田相比亩均增收300斤,全区合计增收660万;在保障农户每亩有650元保底收益的同时,推荐有就业意愿的农户就近就业1300余人,实现人均年收入增加3.2万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整理、格田成方等实现“小田变大田”,土地面积增加3%-5%,通过向经营主体收取托管服务费提供农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托管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均增加10万元。

土地委托经营不是终点,我们将扎实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充分利用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把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细处,用心用情用力纾民困、解民忧、护民利、暖民心。”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X关闭